57人,名单只见了55个名字,这数字听着就带点谜团。很多人盯着那份1955年上将授衔名单,说清楚谁能谁不能?表面一纸名单,背后细细一搅,水花直冒。王建安,你要真把那阵当事人全摆一块儿聊,没几个真敢拍胸脯保证他能搭上上将的末班车。那股劲头,就像夜里大火收麦,明明已经热闹,可随时可能出事。毛泽东一句话,气氛顿时安静下来,“该授中将。”名单突然有了悬念。
评衔那阵罗荣桓忙得脚不沾地,资历、战功、职务,条条框框越量越觉得王建安这块料谁硬挑都不好使。红四方面军的老人,资历比挂在墙上的奖状还老,战场上不是普通干将。气氛一到,毛泽东偏偏把话挑明了,“此人骄傲自满,中将。”有人当场眉头皱紧,现场气压一下子跌下去。换作企业里就是企业老员工评优,被董事长莫名否决,全场一下陷入安静。不敢吭声,怕起争议,名单最后干脆把王建安剔除,算个折中。就像先把难题推开,哪天气氛缓和再补救。可实际上,名单一缺,那份将星本就该悬在他肩上的味道更浓了。不是官僚,不是徇私,评价体系这么精密,最后走到这剧情,只能说整个大环境全凭性格和历史积累,谁都猜不到下场。毛泽东为啥对他下重手,这事儿没明着说,外界版本乱七八糟,可真要说这点,该挖的还是他早年的那点事。
说起王建安,履历属实够长——地方党政工农干过,主力部队一条线拉过来全是硬杠杠。红四军政委、主力纵队一把手、与许世友老搭档,后来又跑到山东军区、干到南京前线、解放战争,抗美援朝兵团级干部,排个队一溜烟到编年史最前头。可他人缘一直挺特殊,不少人不特别喜欢他,这并不稀罕。红四方面军那股子风格,大家讲江湖气,但王建安就跟他们合不到一块。性格直,做事不迁就,和自己人都能顶的那种。归了三野和陈毅老毛子火气更大,大家互相怼。讲白了,就是革命队伍里永远有那么几个不服气的主儿,王建安就是一个。红军时期那场“拖枪出逃”的闹剧,于他而言好比日常操作,但旁观者谁又看得惯。
出逃的来龙去脉后来都当段子讲了。红四方面军会师,各种大佬一桌酒席说话都带刺,在抗大明争暗斗气氛闷得难受。张国焘要扛锅,许世友带头闹腾,没人信服。许世友那会儿一点火气直接能蹦到天花板。王建安跟着许世友混阵子,大家也看不出他真想怎么样。结果到了该动手的节骨眼,他弱弱一说自己身体不好要退出,许世友觉得他要反水,刀子都要架到脖子上,撂话,“不跟我走就别怪我。”王建安这人明面顺着,背里却直接报告谢富治,一层层翻到上面,队伍马上全体集合,不给反悔时间。许世友咽不下这口气,这段隔阂十几年都没散。
事情过去王建安在红四的圈子里越来越不是自己人,大家见面基本点个头。反感归反感,革命队伍本来就是锅里炖骨头,归谁手里都得煮,反对到底也没啥意义。有人觉得王建安为了自保靠小动作,有人反看他聪明。成王败寇,都说不准。王建安后来调到东北,山东主官换成陈毅,地盘大了,人情更稀。解放战争爆发,山东部队接连吃亏,王建安说话就更不拐弯儿,拍桌子怼上级。那年头领导最怕这号人,不听话,哪天真掀了锅就麻烦了。毛泽东选人最讲纪律,王建安拍拍桌子,主席就画了圈“犯上”、“不好带”。有个人暴脾气,但上头要是都消化不了,升迁轨迹立马断流。
罗荣桓出面斡旋,觉得旧人老功劳不能说丢就丢,主席意见要遵守,可人情面子不能全撕,王建安名单先挂空。冷处理一年,风头没那么紧,才想办法慢慢协调。别的老同志新军装早已经穿上,大照合影都拍了,他一边挂号一边等信号。罗荣桓觉得火候差不多了,多方打招呼补授,将星才补贴上肩。如果没有战友意见联名撑场子,这事八成不提不提就算过去。
军衔是发了,岗位安排怎么看都像靠边站。大军区副司令员,字面光鲜,实际上权力不如前职,待遇等同中将。沈阳、济南、福州,轮流跑,几乎没什么大事能让他出头。顾大局装样子,实质边缘化。王建安倒挺平静,这种节奏下,换个位置继续奔忙,热情减了,可不算消沉。1975年调军委当顾问,看着高升,却早已偏离核心。一份顾问工作,巡视、座谈、汇报,日常工作说不上多抓人。
对越作战那会儿,带队跑云南慰问,不过很快又归于平淡。谁看王建安都觉得他有点委屈,可他自己不是很在意。革命岁月里经历多了,高潮低谷都压过,岗位高低表面风光,自己服从安排不喊冤。有些事说得明白,有些事不提。他身边的叶剑英那番评价,真真假假都不重要,关键是人家真是没抱怨,干到最后。
1980年夏天,王建安走了。留下那五不遗嘱,不办追悼会,不收花圈,不走遗体告别,不通知朋友,不安排火化护送。军史爱好者提了这茬,有人说铁骨铮铮,有人说是看透了人情凉暖。陈锡联两个月后才收到消息,叹口气,老哥们有来有去,世事如此。身后一地鸡毛,人走茶凉,早有人明白该怎么收场,只有自己心里清楚,没什么亏不亏的。
外人拿王建安和别人比来比去,争议一直没断。有实力、有脾气、有战功,就不能顺风顺水?历史这东西,拧巴着前行,谁能一马平川?王建安身上的味道,就是这代人典型的剪影。会抱怨、也能直奔工作、不在乎功名。放在大系统里,谁又不是浮沉一分子?
有些历史,总喜欢用过往的尘埃衡量人的高度,可有时候绕远路才叫活着,哪有那么多一锤定音。中国部队里,从将星悬命、参谋决策,到普通岗位奔波、家国两难,评衔的、拼命的、被误解的,哪条人生都不容易,每个人身上都能找到那点精彩,最后不过“风过耳,山自立”。
王建安的上将,差点改成中将,老战友坚持,不然结果真不好说。这样的故事中国军史一箩筐,那年头很多人都尝过这种冷暖和兜兜转转。中国人走到今天,哪一步不是一砖一瓦、汗水麻烦堆出来的?说到底,人事有波折,路才走得精彩。
本报道以促进社会进步为目标,如发现内容存在不当之处,欢迎批评指正,我们将严肃对待。
配资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