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延安窑洞里,毛泽东九个不眠之夜写就的《论持久战》,看似简单的“持久战”三字背后,是一场战略、心理和哲学的多层较量。
1938年初夏,延安窑洞的灯火持续了九个昼夜。毛泽东伏案疾书,纸烟一根接一根地点燃,墨汁一次次干涸又被研新。 面对日军的铁蹄蹂躏和国内的混乱情绪,他正在完成一项艰巨任务——为抗日战争指明方向。
这篇五万余字的《论持久战》,远非简单的军事论文,而是一场精心设计的 “局中局” :在军事层面应对强敌,在心理层面破除悲观恐慌,在哲学层面揭示战争规律,在国际层面定位中国抗战。
时局危困,迷雾中的两种错误论调1938年的中国,正处于至暗时刻。日军攻陷北平、天津、上海、南京,大片国土沦丧。南京大屠杀的惨讯陆续传来,更是让全国笼罩在悲观绝望的氛围中。
当时国内流行两种极端论调:一是“亡国论”,认为中国实力远不及日本,抗战必败;二是“速胜论”,指望通过外国干预或几次大战役迅速结束战争。
展开剩余78%甚至国民党高层也动摇不定。蒋介石在日记中写道:“近日各方人士与重要同志皆以为军事失败非速求和不可,几乎众口一词”。
窑洞灯火,九个昼夜的战略思考毛泽东决定拨开迷雾,指明出路。他集中精力写作《论持久战》,不允许任何干扰。警卫员翟作军回忆道:“主席已经两天两夜没有睡觉了,还一个劲儿伏在桌子上写啊写的。实在太累太困的时候,就叫我们给他打盆水洗洗脸,清醒清醒”。
毛泽东写作时常常食不知味,“有时刚吃一口,忽然想起什么,马上放下饭碗,捉笔书写,所以一餐饭常常是冷了再热,热了又冷”。
九个昼夜的呕心沥血,这部指引抗战方向的纲领性文献终于完成。
四层分析,穿透战争迷雾的洞察力《论持久战》首先分析了中日双方的四个基本特点:敌强我弱;敌退步我进步;敌小我大;敌寡助我多助。
毛泽东指出:强弱对比决定了中国不能速胜,抗日战争只能是持久战;而大小、进步退步、寡助多助的对比,则决定了中国不会亡国,最后胜利属于中国。
这一分析打破了“亡国论”和“速胜论”的片面性,从全局高度把握了战争发展趋势。
三阶段预测,世界军事史上的奇迹毛泽东预见到抗日战争将经过三个阶段:战略防御、战略相持和战略反攻。
他特别指出战略相持阶段将是最困难时期,但也是转变敌我力量对比的枢纽。
历史的发展惊人地印证了这一预见。1938年11月,日本宣布放弃快速打败中国的计划,抗日战争正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
兵民为本,人民战争的理论创新《论持久战》深刻阐述了人民战争思想,提出 “兵民是胜利之本” 的著名论断。
毛泽东指出:“战争的伟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于民众之中”。他强调:“如此伟大的民族革命战争,没有普遍和深入的政治动员,是不能胜利的”。
这一思想指导下,中国共产党积极推动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爱国热情。
世界格局,国际视野下的抗战定位毛泽东将中国抗日战争置于世界反法西斯战争全局中考察,指出中国抗战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
他预见战略相持阶段国际形势将变得更有利于中国,“日本威胁南洋和威胁西伯利亚,将较之过去更加严重,甚至爆发新的战争”。这一预见在1941年太平洋战争爆发中得到证实。
多方反响,从国内到国际的深远影响《论持久战》一经发表,便在国内外引起巨大反响。它不仅坚定了中国人民的抗战信心,甚至连国民党高层将领如李宗仁等也表示佩服。
几个月后,日本在中国的主要行动与毛主席预判的完全一致,而战争的走势也被主席说中。徐州会战之后,日军依旧希望能快速推进打败中国,可接下来日军在南北两边都遇到了麻烦。
1938年11月,日本不得不宣布放弃快速打败中国的计划,毛主席预言的战略僵持期正式到来。
这部著作甚至还传到了日本,日本国内也注意到了主席的文章。见到主席的著作后,日本人也无话可说,虽然他们无法承认毛主席所说的是对的,但他们也不得不因此改变在中国战场的部署。
历史意义,穿越时空的战略智慧《论持久战》以其强大的思想力和预见性,极大地坚定了全国人民抗战到底的信心和决心。
它不仅是指引抗日战争胜利的纲领性文件,也是马克思主义军事理论中国化的光辉典范。
《论持久战》展现了毛泽东卓越的战略思维和能力,即从全局性、长远性和大势上思考问题作决策。
这篇著作的成功,也正是毛泽东将马克思主义理论、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抗日战争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进行理论思维的结果。
抗日战争的实际发展,充分证明了《论持久战》中的预见完全正确。1945年9月,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中国取得了抗日战争的伟大胜利。
这部诞生于延安窑洞的著作,不仅指引中国人民走向胜利,其蕴含的战略思维和哲学智慧,至今仍在启示着人们如何应对复杂挑战,把握历史大势。
毛泽东设计的这个“局中局”,不仅是军事战略的较量,更是哲学思维与历史眼光的对决。
发布于:四川省配资平台网址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